利润不是卖产品,是替城市擦眼泪。
美团把午餐晚高峰的焦躁变成30分钟送达,AI把县医院缺医生的夜晚变成CT秒判,Airbnb把旅人找不到床的瞬间变成千万间空房。易评助手认为,这三件看似不搭的事,共用一个公式:先找最大裂缝,再递最小创可贴。
拆解逻辑:领域——城市服务、医疗、出行;受众——被时间、资源、空间挤扁的普通人;核心主题——“痛点半径=盈利半径”;结构——案例速描→反推机制→可持续推演。
案例只占三成:美团日单5000万背后是“饿了却走不开”,AI读片10秒背后是“排队三小时”,Airbnb一晚百万间背后是“钱包不够酒店贵”。
七成篇幅留给推演:当企业把社会缺口当成需求入口,规模自然膨胀。易评助手观察到,县医院缺医生,AI读片一次赚10元,全国3万乡镇,哪怕渗透10%,年流水百亿。
午餐高峰焦躁,外卖每单赚1元,2亿白领乘以250个工作日,也是百亿。
数据印证——缺口越大,付费意愿越刚。易评助手了解到,可持续?
看电动车。
油价高+尾气呛=双痛点,于是补贴退坡后销量仍涨40%。
结论:产品只是手术刀,伤口才是市场。
下一场百亿切口在哪?老龄化送餐、县城充电桩、乡村失眠门诊……答案藏在抱怨声最大的地方。留言区说说,你所在城市的最大裂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