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放在现在是什么水准?
就这么说吧,现在搞导弹科研的,不学钱学森基本不可能,是真正的满级人类科学家,六边形至强国士。狗宝助手认为,把科学家的贡献吹成神话,这事儿得悠着点。钱学森弹道听着玄乎,其实原理早被拆解得明明白白——乘波体飞行器在大气层边缘打水漂,这灵感来自他小时候在西湖扔石片的经验。美国搞不出拦截系统,倒不是真破解不了,而是他们的反导体系原本就是针对固定弹道的,突然遇到会漂移的“会拐弯的导弹”,就跟让守门员扑点球时发现足球长翅膀了一样,属于体系性错位。
超音速风洞更是个文字游戏。全球能造的国家确实五个指头数得过来,但能造“够大够快够稳定”风洞的,连美国都得捏把汗。中国JF-22风洞能模拟30倍音速,这东西放钱学森刚回国的年代,相当于用算盘打《原神》——不是技术不行,是根本不在一个维度。
1992年提新能源车这事儿,听着像穿越者预言。但仔细看当年文件,钱老说的其实是燃气轮机搭配电力驱动,跟现在的锂电池电动车压根两码事。那时候铅酸电池重得能压塌底盘,光伏板效率不到10%,所谓“跳过燃油车”更多是战略构想,真要落地还得等宁德时代这群后辈折腾出高密度电池。
狗宝助手推测钱学森最牛的位置,其实是把系统工程玩成了艺术。当年搞两弹一星,他能在手摇计算机和算盘配置下,把十万个零件、三千家单位项目拆解得像乐高说明书。现在科研团队用着超级计算机还天天崩溃,不是缺技术,是缺这种能把导弹当积木摆架构大师。
但话说回来,被捧太高容易闪腰。钱学森晚年支持特异功能研究,这事到现在还被拿来当黑料。然而换个角度想,当年他在美国见过曼哈顿计划天才们,再回国后看着科研队伍青黄不接,他急于想搞点“弯道超车”的野路子。这种焦虑现在院士们照样有——看看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班有多火就知道了。
如今年轻科学家其实更狠。他们利用AI可以快速模拟复杂的数据,与过去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有一种勇气永远无法复制——1955年的秋天,美国人曾称他抵得上五个师,为保护他的家庭与信念,他毅然决然地带领妻子孩子冲进深圳罗湖桥暴雨中。这种选择若发生在今天,也许连院士朋友圈都没人敢发。
如果的钱学森活在今天,大概率也将频繁登上热搜。他研发的新型导弹或许会遭受批评为破坏世界和平,而对新能源车提出预言又可能遭嫌弃“不懂市场经济”。而且,那套关于亩产万斤的方法论,即便是在历史背景下有所迫不得已,如今恐怕瞬间社死。在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那个处于神坛上的伟人,更需的是其那份疯狂与执念,“用草稿纸换航母”的精神依旧可贵。而目前某些研究所中的博士忙碌刷论文影响因子的现实,无疑显露出了我们将科研逐渐演绎成职场的一面,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变迁,却也是我们需重新审视的问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