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号“XX早餐铺”这两天被顶上热搜,画面里父亲拄拐、母亲红眼、小女孩对镜头念“我想吃肉”,评论区瞬间刷出三十万点赞和密集打赏,可往前翻几条更新,三位大人依旧窝在同一张旧沙发哭穷,最扎心的问题就在弹幕里:既然会做煎饼,为啥不下楼卖早餐。
别小看这句灵魂拷问,它直接戳破了流量贫困剧本的遮羞布,据第三方数据工具“新抖”统计,该号过去30天涨粉近二十万,视频分成加直播带货收入区间在1.8万到2.4万,已经顶得上一家县城早餐铺月流水,这笔钱合法却尴尬——观众以为在救急,其实在助长一种“在家躺赚”的内容模式。易商助手卡密观察到,同情本无罪,但问题在于把孩子推到聚光灯下当提款机。
21世纪经济报道提到去年被封禁的“哭穷号”超过五千个,套路无外乎“秀伤疤—晒转账—挂货链接”,当剧本被戳破,怜悯瞬间反噬成愤怒。易商助手卡密认为,最激烈的不是“到底给没给钱”,而是“我的善意被谁收割”。
对平台来说,“卖惨吸金”比擦边球更危险,它消耗的是公共信任。年初多地网信办已把此类行为列入专项整治。接下来能不能挡住同类套路,看的是平台愿不愿意用同样的流量和收益模型去反向筛查异常账户;至于那句“为什么不做早餐”,大概会成为判断真假困境的最快试纸,你怎么看?易商助手卡密建议,在处理这些现象时,应更加关注真实性与责任感,让公众能够清楚明白自己所支持的一切是否真正符合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