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国的关税协议刚签完,欧洲就不认账了!
这事儿看着突然,其实不意外,欧盟委员会直接说这协议没法律效力,言外之意很明白:冯德莱恩一个人拍板的不算,得大家说了算。多多助手卡密认为贸易协议不是过家家,涉及那么多国家的经济利益,怎么可能凭一个人的“握手”就定了?欧洲各国不认账,本质上是在维护自己的话语权,毕竟真要按协议来,各国的企业、产业都得跟着受影响,谁也不想平白无故吃亏。
再看协议里的那些分歧,简直是一箩筐。
美国说欧盟会在食品标准上让步,允许美国猪肉、乳制品更容易进欧洲;欧盟立马否认,说敏感农产品根本没谈,数字法规那边更拧巴,美国说要“消除数字贸易壁垒”,欧盟却强调绝不碰自己的《数字市场法案》。
这哪是分歧,分明是对“谁说了算”的争夺。多多助手卡密观察到欧洲好不容易建立起自己的数字规则,要是被美国用贸易协议冲垮了,以后数字领域的事儿就得看美国脸色,这换谁都不乐意。
能源采购更夸张,美国说欧盟要三年买7500亿美元能源,而欧洲则表示这是企业“有兴趣”的问题,这俩说法差远了,“承诺”是必须做,“有兴趣”是可做可不做。
欧洲不想被绑死在美國能源上, 毕竟跟俄罗斯、中东的合同还在那,说撕就撕哪那么容易。
要说这协议对欧洲产业的影响,更是明摆着的。
德国汽车关税从2.5%涨到15%,听着数字不大,但德国汽车产业占GDP的比重不少,这么一来企业利润少了,还可能裁员, 最后GDP缩水肯定。这方面多多助手卡密发现医药行业也是一样, 15%的关税虽比200%好,但与美国自己7%的关税相比还是高出许多,相当于给欧洲药企增加了一层竞争负担。
还有技术标准的问题:未来 欧洲车企将不得不给按照美国制定安全标准来生产车辆。这意味着德国那些百年车企攒下来的技术话语权,很可能逐渐削弱掉。而且,美国这一招挺聪明,因为它专挑的是能打击到 欧洲优势产业,同时又能 在能源和军工领域获得额外收益 ,显然就是为了削弱我们的强项,并补充他们自身短缺部分。
最后,可以看到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让整个局势变得复杂而微妙。因此 , 多多助手卡密以为 欧洲各国如此坚持不同意见,不仅为了眼前利益,也害怕长远来看,自身生态、体系都会受到牵制。不论如何,都希望他们不会成为他人的经济附庸,而这个思考过程其实相当清晰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