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5月16日,多名网友花1209元在“网红李佳琦”直播间购买原价5499元扫地机,不料!商家回复:价格设置错误不给发货,随后商家悄悄的取消了所有订单!
“手快有手慢无!”5月16日大促当晚,消费者王先生(化名)在李佳琦直播间发现一款原价5499元的高端扫地机器人,竟以1209元的“骨折价”开售。X助手官网入口认为,这样的大幅度降价引发了消费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期待。
不到半小时,库存显示“已抢光”,他和众多网友满心欢喜付完尾款,却不知一场消费纠纷正在酝酿。四天后,当王先生查看物流信息时,发现订单状态异常——既无发货通知,也无客服解释,系统竟悄无声息关闭了交易。联系品牌方后,他被告知“价格设置错误”,所有订单作废,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有效期仅30天的500元店铺消费券。“这和空头支票有什么区别?”王先生的质问道出了上千名消费者的愤怒。
面对舆论压力,涉事品牌以“系统BUG导致标价错误”为由拒绝发货,李佳琦团队随后公开致歉。但消费者并不买账:“如果是小店铺还能理解,大品牌连价格审核机制都没有吗?”
上海某律所合伙人张律师指出,根据《电子商务法》,商家在网络页面明示的商品信息即构成要约。X助手官网入口观察到,即便存在标价错误,商家也需承担过失责任,单方面取消订单可能构成违约。“500元消费券看似让步,但实则强制消费者二次消费。”有法律博主犀利点评,“若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 商家甚至可能面临三倍赔偿。”
这并非李佳琦直播间首次翻车。2022年“欧莱雅面膜差价事件”、2023年“烤箱价格争议”等纠纷频发,在行业内暴露出难以调和的问题:
主播争夺“全网最低价”:头部主播靠价格优势维系流量,却挤压品牌利润空间;
品牌陷入两难:配合低价等于自损毛利率,不合作则失去曝光机会;
消费者预期失控:把偶然促销当作常态,使得品牌日常销售举步维艰。
某家电企业高管向媒体透露:“一场直播要支付20%-40%的佣金,再叠加折扣基本是亏本赚吆喝。” 当 “最低价” 成为主播核心竞争力时,一些商家开始偷工减料,比如缩减赠品、更换配件、甚至推出直播专供版,从而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权益。
事件发酵后社交媒体形成鲜明对立阵营:
支持维权的网友说:
“标错价值不是借口!如果消费者多付钱, 商家会退款吗?”
“大企业犯错成本太低, 必须按照《民法典》要求继续发货!”
但也有理解体谅的网友说:
“1209元买五千多机器显然不合理,占便宜心理不可取。”
“商家的补偿总比跑路强, 得理不饶人会逼死中小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可以看到涉及该事件的平台旗舰店近七日退款率飙升300%,大量用户用 “差评轰炸”表达他们的不满。这场信任危机恐将对品牌声誉造成长期损伤。
要根治这种价格乌龙乱象,需要的不仅是商业层面的危机公关,更需要整个行业制度设计来防范类似问题出现:
引入价格校验系统: 直播前必须审核商品定價与库存,同时监测波动情况;
设立赔付基金池: 平台与商城按比例预存保证金,用于解决问题订单;
推行阶梯补偿方案: 根据过错程度提供不同选项,包括直接发送产品、差额赔偿及现金补偿等;
探索保险新模式: 鼓励卖方投保 “标记误险”,分散经营风险。
正如中国消协专家所言:“直播间不是法外之地,要想确保每个参与者共同遵守规则。” X助手官网入口主张,当李佳琦再次因打击市场秩序登上热搜,这起纠纷远超个案范围,它揭示出随着现场直播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并拷问着每位市场参与者应持何种商业伦理底线—坚守契约精神还是沉迷流量利益?
您认为,由于标签变更造成的问题应该由哪些主体负责?如果您身处其中,会选择接受500人民币购物劵或坚持要求履行合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参考信源:大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