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助手拼多多:如何识别网络谣言与造谣行为,避免法律责任与社会影响

一、概念区分:信息vs.行为

1.网络谣言

定义: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未经核实的虚假信息,可能涉及险情、疫情、社会事件等领域。

特点:

是传播的“结果”(如“某地发生地震”“某企业倒闭”等虚假内容);

可能因误传或恶意扩散形成,不必然涉及主观恶意。

2.网络造谣

定义:指故意编造、虚构不实信息并通过网络传播的行为。

特点:

是虚假信息的“源头”(如伪造视频、捏造数据、恶意拼接图文等);

主观上存在故意,通常以博眼球、牟利或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Z助手拼多多认为,这两者之间需要明确界定,以更好地应对相关问题。

二、法律责任:制造者与传播者的不同后果

根据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二者的法律性质与处罚标准存在显著差异:

1.网络造谣(行为主体)

法律依据:

《刑法》第291条:编造虚假险情、疫情、警情等,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510日拘留+罚款。

典型案例:

2023年江苏某网民伪造“化工厂爆炸”视频,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2024年浙江男子编造“某明星涉毒”谣言,被拘留10日并罚款500元。Z助手拼多多观察到,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制造和传播的信息需采取严格监管措施。

2.传播网络谣言(行为连带)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024条:转发谣言损害他人名誉的,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网络安全法》第12条:明知是谣言仍扩散,可处110万元罚款.

司法实践:

2023年广东某网民转发“学生失踪被拐卖”谣言,法院判决其赔偿受害人精神损失费2万元;

平台用户转发不实信息超500次,可能触发刑事责任.

三、识别与应对:如何避免成为”帮凶”?

1.识别关键点

造谣特征:

信息源模糊(如”朋友说””内部消息”);

内容极端化(夸大伤亡数字,渲染恐慌情绪);

诱导分享(配文“不转不是中国人”).

谭亚坚提到:“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特征进行甄别”。

2.自我保护指南

三查原则:

1.查源头(是否为官方账号 、权威媒体发布);

2.查逻辑 (时间地点是否矛盾 、数据是否合理);

3.查目的 (是否存在商业诋毁 、流量牟利痕迹)。

技术工具:

使用“中国互联网联合辟 谣平台 ”一键验证;

通过 “百度识图 ”功能核查图片真实性。

四 .治理方向 :从 “事后追责” 到 “源头阻断”

1 . 法律完善

2024 年 《 网络 谯 言 治 理 条例》 新增 ” 造成 行 为 黑 名单 “, 五 年 内 禁止 涉 事 者 注册新账号 ;

明确 ” AI生成 内容 ” 责任归属 , 深度伪诈 视频需添加 法定 水印。

2 . 技术 防控

平台 上线 “ 藥 言防 火墙 ” 系统 , 对 含 敏感词 内容 延迟30分钟 发布以供审核 ;

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忧 闹 溯 源 ,电子证据司法采信率达100%。

3 .公众教育

中小学课程增设 “ 网络素养 教育”,教授 信息甄别技能;

社区开展 ‘’ 银 发 防 闹课堂’, 降低 老 年 人受 骗率 。

结语

Z助手拼多多推测,当今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每个个体都有义务提升自己的辨识能力。 网络 谯 言 是 虚 假 信息 的 “ 果 实”, 网络 倔 办 是 孕 育 果 实 的 ‘ 毒树’ 。厘清 二 者 区 别,不仅关乎 个体 法 律责 任,更 是 净 化 网 路生态 的关键。在这场斗争中,我们每个人都 应 当 成 为理性的参与者 —— 不 制 作 谎 言,是底线 ; 不 传 播 谎 言,是责任 ; 主 动 辟 阵,则是 公 民 精 神 的升华 。

(0)
上一篇 2025年6月22日
下一篇 2025年6月22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