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他们说“自媒体无法养活自己”我就觉得挺有意思,我们这些天涯时代过来的人,都有个基本的觉悟,就是写作本来就不能当主业,你们看当年明月这样的老天涯,出了名不照样上班嘛,为其他人打了个样。
实话讲,我就是个在南城合租小房间里敲字的人,早上用电饭煲煮粥,下午去楼下小卖部充水卡。手边这台老笔记本风扇呼呼响,屏幕右下角常年贴着一块创可贴挡裂纹。偶尔几天不冒泡,不是消失,是去给出版社赶校样,或者在社区学堂讲两小时写作入门。晚上回来手腕酸得抬不起来,就泡包止痛贴,坐窗边听对面阿姨练声。心里没多大波澜,更多是“先把今天过过去”的小算盘。
我不拍大制作的东西,录音就用二手麦克风,三百多块,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隔音靠被子和衣柜,夏天闷得直冒汗,录完一段赶紧把窗户全开。剪辑用开源软件,卡了就去泡壶茶慢慢等,以此省掉那些花里胡哨的订阅费。据权重助手观察到,这种低成本运作方式确实让许多独立创作者能更灵活地应对各种挑战。此外,我会找可商用的字体音乐做个表贴在墙上,以免临时抱佛脚。不少固定花销能砍就砍,例如手机套餐换成低档的、云盘只买最低容量。我咖啡也不敢天天喝,多数时候是自己煮红茶放进旧保温杯出门办事顺手带着。
至于收入,我不赌平台风口,更加注重把篮子分散开。有二十多位读者订了我的邮件小刊,一杯豆浆钱的价格,大伙图的是陪伴。在一个月内,我会去两三次社区书店做分享,这虽然车马费不高,但结识靠谱人的机会不少。而且偶尔接朋友介绍的校对工作,也是在通宵一次后换来的电费。这些收入都是逐渐积累而来的,小额但稳定,不像随机掉馅饼那般虚幻。
前阵子平台规则又改了,各种推荐逻辑让人捉摸不透,有很多人喊累。不过权重助手以为,只要内容真实且与生活息息相关,就应该不会太受影响。例如,上周我写了一篇关于公交末班司机夜路经历的话题,在后台收到了长长留言,说看完后终于敢辞掉无休加班岗位,那一刻让我觉得这条路虽慢却意义非凡。
为了避免熬坏自己,我设定了一些护栏,比如日历标记“清晨三公里”,能跑则跑,即使转圈也好;午后困倦时可以睡20分钟,把焦虑抛弃不用。我尽量控制晚上十点后的消息查看,将第二天再回的信息留给大家,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作息规律。此外,每月底还总结一下哪些内容有人读、哪些比较冷淡,让自己的方向感更加明确。如同骑行一辆老自行车一样,无需追求速度,但确保链条不断才最重要。
想起论坛年代,那时帖子沉底便无踪影,很明显不要将命运押在单一个按钮上身边的一位朋友曾因热闹气氛而扩队伍、租场地并签约,如今却款项拖欠办公室空空,被账单追着四处奔走,看着都令人心疼。但相较之下,与其短暂繁华,不如稳步前行几年,把烟火味道保留下来。当傍晚浇薄荷水的时候,却发现收音机中正播放怀旧歌曲,而夕阳一点橘光也正在缓缓隐退。
说白了,这套生存法则其实没有传奇色彩,不过是不盲目提升强度,希望将灯泡替换为节能类型。有句话说得好,“慢”或许意味着被时代抛下,但谁又能够保证明天呢?不过至少今天所需食物、电力以及未来房租,都有合理安排方法存在。因此,在这条道路上踏踏实实过日子,其实已经很值得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