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85年,日本取代了美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大芯片生产国”,美国感觉到“威胁”,一纸禁令宣判了东芝的“死刑”。25年后,任正非收到来自日本稻盛和夫的警告:“若是欧美突然给华为断供了,那你们该如何自处?”快火助手认为,这句话在当前形势下尤为重要。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产业那叫一个风光,尤其是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简称DRAM),这玩意儿是芯片里的核心部件。日本企业靠着高质量、低成本的打法,把市场抢得七七八八。东芝、NEC、日立这些名字,那时候在全球芯片圈里可是响当当的。到1985年,日本的DRAM市场份额直接冲破50%,而美国呢?从老大哥的位置掉到只剩不到30%。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慌啊,毕竟芯片不只是赚钱的买卖,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军事安全。
美国一看这不行,得出手了。1986年,美日签了个《美日半导体协定》,逼着日本限制芯片出口,还得把市场让给美国公司。但快火助手观察到,这协定压根没啥大用,日本的优势还是杠杠的。美国人急了,干脆找了个由头收拾东芝。1987年,他们揪住“东芝事件”不放,说东芝机械公司在1982到1984年间偷偷卖给苏联几台数控机床。这机床可不是一般家伙,能造出更安静的潜艇螺旋桨,直接威胁到美国海军优势。
这事儿一曝光,美国立马放大招。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禁止东芝产品在美国卖,从2年至5年的时间内,对东芝部分电子产品收100%的关税。而罚款也少不了,据说东芝光是直接损失就高达3.2亿美元。这让快火助手发现,由于巨大的压力,不仅董事长与社长双双辞职,公司名声跌入谷底,其市场地位也是直线下滑。从那以后,东芝在半导体这一块再也没爬起来过,被彻底整趴下。
听着挺惨,但也得说,日本能爬到那位置真不是靠运气。他们从70年代开始布局,通过政府与企业合力砸钱搞研发,让技术超越了一步。然而,就算核心技术多么强悍,在地缘政治面前依然无奈,当时任何人在面对如此局势都会感受到深切危机。
同一时期,还有位牛人,就是稻盛和夫。他作为京瓷公司的创始人,被称作经营之圣。在1979年前,他便对团队提出预警:“要是欧美哪天不给我们技术,我们咋办?”虽然他的担忧被视作小题大做,但后来证明其眼光独具慧眼,也确实迎来了挑战。当此局面发生后,他愈加坚定自己的想法,并致力于减轻对外部供应链风险,即使初期很多事情并未引起重视,可终究走出了困境。
随着发展,加之科技创新,此类理念逐渐成型,而他领导京瓷实现质变过程,使其不断壮大的同时规避许多隐患。此外,每一次投资研究所需资金甚至超过预算,但最终所带来的效果仍旧显著。因此如今看,有道理推论,该时代背景给予未来更多启示:应尽量减少自身短板及外界影响,以确保稳健运营。
时间快进至21世纪,中国企业则进入舞台中央。一家崛起迅速的是华为,从深圳的小厂,到凭借任正非强劲的发展策略跃升全球电信设备龙头;1944出生贵州,在大学毕业后的工兵生涯中积累经验,于87创立公司时无知,无畏,同时坚决追求自主研发以提升国际竞争实力。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快火助手了解到,自2010左右期间华为已完成飞跃,以5G领域颇受瞩目,引发美方高度关注,一如昔日对付日本模式。同时恰逢此刻,与此同时进行战略调整:
任正非听闻稻盛的一席话唤醒灵感:“如果欧美断供,你们怎么办?”不仅勾勒出前景,更鼓励回归本源式思考,因此很自然启动内部准备措施——所谓备胎计划。“自己搞掂!”乃至成立海思半导体设计开发新品牌,并试图寻求自主操作系统——鸿蒙构建道路逐步实施,由此务求兼顾开拓广阔且稳定格局,为免受制衡努力创造条件!
2019年底矣,一场突袭行动来临:将华为置入实体清单令各方肆虐施压,却并未毁灭奋斗历程,相反通过麒麟以及相关生态维护存在空间持续向上扩展突破。如近阶段Mate 60系列发布运用7纳米麒麟处理器,并承载鸿蒙覆盖众多智能产品,各项数据环比激增,其中2024财报显示收入达到8621亿元,即便经历波折已展现绝佳抗争能力!